目的地搜索
动态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以实践寻根,用青春传韵

生命科学学院“拾遗实践团”暑期联动多地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

2025-08-22 11:13  

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贯彻与实践之下,生命科学学院“拾遗实践团”秉持“非遗织就文明锦,文博点亮复兴路”的核心理念,精心策划并组织队员们踏上了探索之旅,足迹遍布天津、黑龙江、广东、山西、宁夏、辽宁等地。团队成员深入各大博物院与非遗传习场所,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,沿途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用青春的笔触绘制出文化传承的新篇章。

文化溯源探寻:触摸非遗鲜活脉络

实践团紧紧围绕各地非遗资源的特色,深耕细作,探寻文化的深层内涵。在天津民俗博物馆,队员们沉浸于泥人张彩塑、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的魅力之中,深入剖析天津漕运文化、民间花会等民俗所蕴含的历史故事;置身于太原文瀛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,团队成员欣赏到了剪纸、民间绣活等山西特色非遗,深切感受到了传承人坚守的匠心精神;在黑龙江赫哲族历史博物馆,实践团探索了“渔猎文化”“鱼皮制作技艺”等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,深切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智慧;在宁夏固原博物馆,团队成员共同追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,揭示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深刻印记。“拾遗实践团”的成员们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,与文物进行零距离接触,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跳动的鲜活脉搏。

文化传播实践:激活非遗时代活力

实践团创新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联动模式,为非遗文化传播注入新动力。一方面,成员们充分借助网络资源,深入查阅非遗故事背景,探寻文化脉络。同时,通过微博、抖音等热门平台,分享学习心得与实践感悟,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。另一方面,团队成员走进各地展馆实地探访,用镜头精心捕捉非遗的精彩瞬间,定格非遗的独特魅力: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,提醒我们铭记历史,珍惜当下,传承未来;代表着各地特色的会宁剪纸、蔡李佛拳、沂蒙民俗文化等等,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。成员们梳理地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,从不同角度挖掘素材,形成了多元视角的传播内容。通过这些努力,让非遗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,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“流动”起来,“传承”下去。

 

 

团队协作共进:织就文化传承的青春经纬

实践团成员虽分赴多个实践地,却始终保持着“云端+实地”的高效协作模式。依托家乡文化根脉,团队构建起“资料整理-实地探访-成果转化”的全链条协作机制: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;扎根家乡博物馆,用镜头记录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;以青年视角撰写调研报告,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成果。通过指导教师点拨,团队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“两个结合”的深刻内涵融入实践全程,在非遗技艺的触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伟力,在文物故事的解读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,真正实现了“在行走中学习,在体验中领悟,在协作中成长”。

“拾遗实践团”以此次三下乡为起点,成员们将系统整理实践成果,通过短视频、图文报道等多维形式,让非遗故事突破地域限制,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共鸣。正如团队成员所言:“我们既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,更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,用创新表达让非遗焕发新生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青春动能!”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

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政编码:300387 管理员:付博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