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红色场馆中的思想浸润,到非遗工坊里的文脉探寻,从政务岗位上的为民服务,到社区街巷中的温暖传递……我院青年学子积极响应院团委号召,用脚步丈量责任,以行动诠释成长。
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科er的五彩假期,聆听他们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的精彩故事~
践行师范担当,领悟教育教学意义
做触摸基层教育的“感知人”
2403班刑启佳
今年暑假,我参与了为期三周的教育国情入户调查与教师采访实践,这让我跳出课本,真切触摸到基层教育的真实脉搏。从前在课堂上习得的“教育公平”“教师权益”等概念,在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和走访中,终于有了具象的温度与重量。
此次实践,与教师们的深度交流让我深受触动与启发。各位老师在备课环节精益求精,认真参与教研研讨,并且耐心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。这份对学生成长的细致考量和对教育责任的坚守,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辛劳与担当,更感受到他们对这份职业的热忱与奉献。
这次实践也让我认识到教育发展的“新面貌”,教师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,并且帮助学生平衡学业与兴趣,点点滴滴都反映出这些教育工作者努力。我也在实践过程中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政策、教师、家庭共构的系统,作为师范生,我需用知识助力教育发展,不断学习研究,将自己个人的力量汇入教育发展的洪流中,为公平温暖的教育贡献力量。


“看见”之下,我与孩童共成长
2405班周刘纯
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家乡举办的暑期实践活动,期间我陪小朋友们做“看图写话”,带领小朋友们观察图片,启发他们用完整句子描述画面,再引导他们想象人物对话和心情。不一会儿,不少句子用上了“兴高采烈”“五彩缤纷”,句子逐渐变长,画面慢慢地变得立体。此外,我还陪他们参观杨根思烈士陵园。穿过苍松夹道的石阶,纪念碑高耸,碑身“三个不相信”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耀,并在观看关于杨根思的纪录片时详细了解“三个不相信”背后的含义。并且我们还参观了古银杏公园,一起为石膏娃娃上色,诸如此类的活动。
通过这次实践活动,我也懂得了教育是“看见”而非“塑造”,孩子的成长节奏各不相同,有的活泼外向擅长表达,有的安静内敛专注思考。我在实践中发现,比起按预设目标“教”,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们的兴趣点——比如用孩子喜欢的动画角色讲解知识,比生硬说教更有效,这让我学会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。总而言之,我本以为此次实践是单向的“教育”,实则是孩子教会我更多道理。他们对世界的好奇、试错后的坦诚,让我领悟到教育的意义——教育者更应是陪伴者,在引导他们认识世界的同时,也找回了自己对生活的热忱与纯粹。


弘扬奉献精神,传递社区温暖情意
用清扫守护社区“洁净色”
2204班庄岚月
今年的社会实践,我积极投身于社区清扫志愿服务活动。活动当天,志愿者集合完毕后,负责人详细地分配了任务,我和几位小伙伴负责社区花园及周边道路的清扫工作。我们迅速行动起来,拿起扫帚、垃圾袋等工具,开始了有序的清扫工作。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,花园和周边道路被我们清扫得干干净净。参与这次活动,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整洁的社区环境,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、如何分工合作、如何解决实际问题,这些能力和经验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同时作为一名志愿者,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使命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的含义。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中,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关心他人,关爱社会,为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
让织品“说话”,聚手工暖光
2304班王文暄高夕茜
这次志愿服务,我协助社区里的老奶奶们义卖她们亲手编织的作品。从整理精巧的杯垫、可爱的玩偶,到向过往居民热情介绍每一件织品背后的故事,我深深沉浸在这份温暖的工作中。
当我看到一位老奶奶因作品被认可而露出羞涩又自豪的笑容时,当我成功帮她们将编织的“心血”换成善款时,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,更是爱心、匠心与信任的双向传递。老奶奶们用指尖传递温暖,而我则有幸成为这座温暖的桥梁。
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志愿服务的真谛在于用行动传递关怀,用耐心收获感动。每一份微小的努力,都能汇聚成照亮他人的光芒。


用“三心”凝聚社区“暖温度”
2402班刘梓萱
在今年夏天,我积极参加社区实习,参与了基层服务等方面的工作。我在入户走访前提前整理高龄、独居及退伍老人的资料,带着米、油等慰问品上门探访,倾听他们的故事,记录生活需求。并且,协助社区组织亲子手工坊、居民义诊等文体活动,负责场地布置、签到引导和活动拍照,确保流程顺畅。同时,我也在服务台接听居民来电,耐心解答医保办理、物业维修等疑问,记录无法即时解决的问题并反馈给对应同事。
一个月的实习让我真切感受到社区工作的温度。居民满意的笑声里,我懂得琐碎服务中藏着大民生。单位前辈们分工协作、互相补位的默契,让我学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。这段经历教会我用耐心化解矛盾、用细心对待细节、用真心服务民众,更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是连接群众与社会的纽带,平凡岗位也能创造不凡价值。




做家乡迁安的“实干服务者”
2403班许云皓
这个暑假,我踏着蝉鸣走进共青团迁安市委的办公室,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返家乡实践。初接手“爱心托班”活动策划时,总觉得按流程走就行,直到第一次去社区踩点,才发现设想与现实的差距:有的孩子是自己来,需要安排人手在路上指引;孩子们没有智能手机,登记表得准备纸质版……
实践中,我跟着前辈挨家社区沟通,在老年活动中心试摆座椅间距,反复调整活动流程,那些曾在书本上看到的“群众路线”,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。活动当天,看着老人接过我们教做的手工灯笼时眼里的光,听着社区主任说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这么用心考虑老人需求”,我忽然懂了,“服务家乡”从不是空洞的口号,是算准每个台阶的高度,是记清每位老人的忌口,是把每份关切都落到实处。
实践结束时,办公桌上的活动总结报告还带着油墨香。这个夏天教会我的,远比报告上的字更深刻:青年的成长从不在温室里,唯有脚踩家乡的泥土,才能听懂这片土地的心跳。未来的路还长,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,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,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家乡需要的地方。


知之愈明,行之愈笃
以知促行,以行践知
于社会课堂中读懂责任,坚守初心
于为民服务中收获成长,获得淬炼
牢记初心使命
积极担当作为
以更加昂扬的姿态
让奋斗的足迹遍布更广阔的天地
书写属于生科学子的担当与华章